走进黄岗非遗,发扬王家坝精神 ——传承优秀文化,担当时代责任
青衿之志,履践致远。黄岗柳编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杞柳种植可上溯千年,编织历史亦达500多年。古时淮河水患多发,而杞柳可在水灾中存活下来,当地人民便用杞柳制作生活用品。提到淮河,便不得不提到改善淮河水情的“王家坝闸”及王家坝精神。为此,皖江工学院“走进非遗,匠心传承”社会实践团队在2024年7月6日至12日赴阜阳市阜南县学习王家坝精神,感受柳木文化,旨在通过实地考察和亲身体验,学习发扬王家坝精神,为乡村振兴贡献青年力量。
实践团队前往了有“千里淮河第一闸”著称的王家坝,参观抗洪纪念馆。在讲解员带领下,实践团队详细了解了王家坝闸的辉煌历史与伟大贡献,自建成以来,多次开闸蓄洪,有力保障了淮河中下游地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纪念馆内丰富的实物和影像资料,生动再现了蒙洼人民与洪水英勇抗争的感人场景,展现了王家坝精神的无私与伟大。通过本次参观学习大家纷纷表示,将珍惜当下,努力学习,积极投身到未来的工作和学习中,用实际行动践行王家坝精神,为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讲解员向实践团队讲解王家坝闸。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汪旻 供图
实践团队在王家坝抗洪纪念馆合影。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梁建萍 供图
接着实践团队来到了阜南佳利工艺品有限公司,这是一家致力于传统工艺传承和创新的企业。在这里,同学们参观了企业展厅和加工车间,了解了企业的发展历程和产品制作过程。此外,他们还有幸与市级非遗传承人徐学进进行了深入交流,深刻感受到了柳编技艺的内涵和重大意义。在交流过程中,徐老指出柳编技艺要传承,也要敢于创新,坚持守正创新才能更好的发展,希望未来有更多的新鲜血液涌入到柳编领域,创造出了既具有传统韵味又符合现代需求和审美的产品。这使实践团队联想到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实践团队表示,传统文化是一条延续的河流,我们将做好接力者,为之注入新的力量,使之永远流淌。
实践团队同市级非遗传承人徐学进交流。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汪旻 供图
为了让同学们更直观地感受传统手工艺的魅力,实践团队来到了柳编的现场,直观感受柳编技艺,一个合格的柳编产品需要七个步骤来实现,从选料、浸泡、编织制作、洗刷、染色、熏蒸到最后的质检包装。每一个步骤缺一不可,从柳条的选取、处理到编织的手法和技巧,每一个步骤都展现出柳编艺人的匠心独运。最后,在编织工人的细心指导下,团队成员都亲手制作了一个柳编小筐。通过这次实践活动,实践队伍成员不仅对柳编有了更清晰的了解,也感受到了手艺人对传统工艺的执着与坚守,并表示将加强非遗柳编技艺宣传与推广,结合自身专业知识,努力推动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编织工人与实践团队合影。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丁语嫣 供图
来到企业第二天,实践团队在佳利工艺品有限公司举行了授牌仪式。实践团队指导老师丁宗贺与企业领导进行了交流,并为企业授予了实践基地牌匾。这标志着实践活动的正式启动。授牌仪式结束后,指导老师强调了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和意义,提出要认真做,脚踏实地,鼓励同学们要把握机会,继承发扬非物质文化技艺,积极参与乡村振兴事业,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实践团队指导老师及成员与佳利工艺品有限公司进行挂牌仪式合影。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梁建萍 供图
而后实践团队在企业负责人的带领下,与团阜南县委工作人员一同参观了黄岗柳编非遗文化展览馆。这里展示了黄岗柳编的历史起源、发展过程、编织种类和各类精美作品。其中最为震撼的就是用柳编编织阜南出土一级文物——龙虎尊,其精细程度可见一斑。通过参观,同学们更加深刻地了解了这一传统工艺的价值和魅力。
实践团队与团阜南县委工作人员在黄岗柳编非遗文化展览馆合影。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张智淘 供图
“编筐打娄,养家糊口”,这是柳编的初心,更是阜南人民面对灾难时自强不息精神的表现,通过此次实践活动,同学们不仅能够增长知识、锻炼能力,还激发他们奉献家乡、服务家乡的热情,用实际行动践行王家坝精神,更好的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和技艺,担当时代责任,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活力!
编辑:史思岩
初审:尚贤燕
终审:王飞
- 上一条《徽韵悠长,匠心独运——绩溪上庄镇非遗文化与徽式建筑的双重奏》2024-07-26 22:30:50
- 下一条返回列表2024-07-26 22: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