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华探源工程,“玉”见凌家滩
2024年7月3日至7月10日,组织了13名志愿者前往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铜匣镇凌家滩自然村,开展了为期一周的“中华探源工程,“玉”见凌家滩”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此次活动旨在引导青年学子将课堂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深入探访凌家滩遗址在中华文明起源和形成过程中具有标志性地位,为研究五千年中华文明提供了实物例证。皖江工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党总支副书记程志鹏和皖江工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分团委书记俞越。
参观凌家滩考古遗址公园,探源中华文明
在活动期间,志愿者们参观了铜匣镇的凌家滩考古遗址公园,并举行了挂牌仪式。凌家滩遗址位于安徽省含山县铜闸镇长岗村,南临裕溪河,北靠太湖山,总面积220万平方米,距今5800—5300年,是长江下游地区迄今发现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心聚落遗址,被学术界公认为中华文明曙光的典型代表性遗存。依托遗址周边自然人文资源,注重农耕生产和田园生态环境,创立遗址保护与生态改善新模式,形成具有独特文化特色的生态田园型考古遗址公园。
探访凌家滩考古遗址博物馆,拥抱远古圣地
志愿者们首先参观了凌家滩考古遗址博物馆,了解了凌家滩遗址距今5800年-53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珍贵文物,以及1985年开始考古挖掘遗址往事。通过实地调研、访谈村民以及专业人员等方式,志愿者们切身感受到了和了解了凌家滩遗址公园的历史底蕴和发展模式。在博物馆内,看到了玉版、玉龟、玉勺、玉环、石锄、石凿、石铲等一批玉器、石器。尤其是一把重达4.25千克的石铲,为中国新石器时代迄今发现最大的一把石铲。站在这些文物前,我仿佛能听到古人劳动的号子,看到他们生活的场景,感受到那份原始而纯朴的力量。展示了中华文明形成过程“满天堂斗” 中的一颗璀璨明星,突显了中国东方史前三大治玉中心之一的辉煌,被学术界公认为中华文明曙光的典型代表遗址之一。
探访凌家滩内壕遗址,感受新石器晚期文化
志愿者们之后参观了凌家滩内壕遗址墓葬区,凌家滩遗址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重要聚落遗址,其出土的精美玉器和石器,不仅展示了当时人类高超的技艺和创造力,揭示了古代社会的组织结构和文化特征,更揭示了古人的生活方式、审美观念以及社会等级制度。了解了考古专家不仅在墓地西侧发现了燎祭遗存,揭示了一处大型公共建筑基址,还出土了一批独特的玉石器,其中包括凌家滩目前发现的最大的石钺、最大的玉璜,为深入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料。
领略古代文明魅力,深刻认识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在挂牌仪式上,志愿者们庄严宣誓,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积极学习历史文化知识,增强文化自信,为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他们表示,通过这次活动,将铭记这次参观的感悟,努力学习、积极实践,为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组织观看凌家滩考古遗址公园的宣传纪录片,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魅力。它让我们意识到,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而我们的任务就是要通过不断的探索与研究,去揭示这些历史的秘密,传承这些文化的精髓。
在举办的关于凌家滩遗址公园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的总结座谈会上,志愿者代表讲话表示它们需要我们用心去呵护、去传承。同时,我们也感受到了自己在文化传承中的责任和使命。
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得到了皖江工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分团委和凌家滩考古遗址公园的支持和帮助。在他们的带领下,志愿者们参观了凌家滩考古遗址公园,接受了来自历史文化的洗礼。通过这次活动,志愿者们不仅学到了许多知识,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总之,此次“中华探源工程,“玉”见凌家滩’”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让志愿者们深入了解了凌家滩遗址的历史文化,领略了古代文明的魅力,更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了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我们将铭记这次参观的感悟,努力学习、积极实践,为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编辑:梁鹏鸽
初审:尚贤燕
终审:王飞
- 上一条皖江工学院“稻虾田里 葡萄藤下”乡村振兴实践团在安庆市 宿松县下夹村顺利举行挂牌仪式2024-07-26 21:22:27
- 下一条返回列表2024-07-26 21:22:27